1、改革开放后,中国外贸体制逐步转型,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放开了经营权,并推行了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改革***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引入外汇留成制度和外汇调剂市场,以及允许外商直接投资,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
2、国外需面对世界经济既有短周期又有长周期、超长周期运行的大趋势,中国对外贸易在既定轨道内运行,尚有规律可循;难以把握的是世界格局、结构、秩序等非常规、非经济因素综合影响、主导着世界政治、安全与经济三大体系重构,百年变局在冲击中国外贸。
3、对外进出口贸易规模逐年递增 从国内进出口总额来看,2015-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从2017年开始进出口总额回升,到2020年国内进出口总值达到316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出口1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7万亿元,增加24%。
4、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更具开放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更大,因此多年来进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长。据有关专家分析,2003年-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对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外贸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等已经上升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单封闭的外贸经营格局已经改变,经营主体多元化为外贸发展带来了活力,成为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这些已经和正在构成中国未来对外贸易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6、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资料图片 来源:中新社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1、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美国主导下,创建了1947年关贸总协定,推动了贸易自由化。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和战略贸易政策,抑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发展中国逐渐从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转向接受贸易自由化。
2、受“跨国公司”发展变化的影响,国际贸易更多的是部门内部贸易和集团内部贸易,国际市场也日益成为有控制、有组织的市场,国际贸易由比较利益的“互补”向相互竞争的“共生”转变。
3、尽管总体来看,贸易自由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产业竞争力的变动,使得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涌现,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构成挑战。这表明,在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中,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博弈与调整。
随着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又面临着严峻考验,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想方设法阻止中国低价产品的进入,无端指责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与低价格是***补贴的结果,要对这些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结果专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迅速增加。这使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更加困难。
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我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数量激增。各国为保护本国经济,纷纷***取贸易保护措施,如印度禁止进口中国玩具,日本和欧盟提高进口医疗器械标准等,这些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构成了严峻挑战。 世界市场需求减少,产品价格下跌,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创汇能力下降。
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1、综上所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过程。***、利益团体、公众、世界贸易体系以及外国***等多方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这一背景下,了解并分析这些因素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和政策》(2004版)在修订过程中,充分汲取了新的资料,对外经贸理论、战略、经济效益、体制改革等关键领域,都融入了过去教材中未曾触及的新内容和创新成果。
3、本书以深入剖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为主要内容,构建了独特的分析框架,它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纵向方面,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知识产权四个关键领域,揭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多元性。横向则分为多边、区域和双边三个层次,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和区域贸易网络中的角色和策略。
1、如果一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过高,不易正确把握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主动权,容易导致过度保护政策或过度开放政策,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2、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3、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期间取得,这既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证实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进口,对支撑受危机冲击国家和地区出口、降低国内需求萎缩压力,以及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4、贸易全球化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贸易数量上很少,贸易结构和质量也偏低。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与世界接轨,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并且持续稳定增长。
5、国际贸易仍将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发展。 进入90年代,受经济衰退和长期萧条的影响,国际贸易也有所减缓,但仍比经济增长快。1990年的贸易增长率达6%左右,高出世界经济增长一倍多。
受“跨国公司”发展变化的影响,国际贸易更多的是部门内部贸易和集团内部贸易,国际市场也日益成为有控制、有组织的市场,国际贸易由比较利益的“互补”向相互竞争的“共生”转变。
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外开放前提下,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之为有管制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贸易政策主要是依据本国的情况而制定的,明显带有本国的特色。与国际规范相差较大。(4)不完善性。即在贸易政策体系、调节一L具、调节方式与手段的构建、相互配合与效率等方面尚存在很多不足,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5)目标明确。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概述和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概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